首页 动态 > > 正文

【寻味中华】藏茶: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回响

2023-03-25 01:22:32 来源: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:

中新社雅安3月23日电 题:藏茶: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回响


(资料图)

中新社记者 王鹏

“一日无茶则滞,三日无茶则病。”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,这句广为流传的茶谚是藏族人重视饮茶的明证。但少有人知的是,藏茶并不产自西藏,而是来自四川雅安,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

3月下旬,位于横断山脉东麓、四川盆地西缘的雅安已开始采摘春茶。这里年均降雨超200天,茶山云遮雾绕。高山云雾出好茶,对这座北纬30度的边城来说,产茶并不意外。

作为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,雅安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。在“四川老字号”藏茶企业雅安茶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朝贵看来,传统藏茶有着严格定义:雅安地区专为西藏及周边藏族聚居区生产的小叶种全发酵砖茶。

藏茶是黑茶鼻祖,一般需煮泡饮用,其外形褐黑油润,汤色红黄明亮,香气浓郁持久,滋味醇和悠长。将煮沸的茶汤倒入茶桶,加酥油、奶酪、盐,上下搅拌抽提直至茶乳交融,便制成传统饮品酥油茶。

“我们曾用各种茶叶制作酥油茶,发现藏茶最合适,做好的酥油茶静置一周,依然茶乳交融,不会分层。”李朝贵说,这种特性来自藏茶独特的制作工艺。

作为全发酵茶,藏茶制作工艺复杂。其原料为小叶种茶的成熟全株,要任其长到谷雨前后,才使用特制的小刀割取茶叶。传统藏茶的制作,需经揉捻、渥堆、长时间干燥、舂包压型等32道工序,耗时6个月。

在雪域高原,藏茶的意义超越“饮品”,被奉为“生命之茶”:高寒缺氧、强辐射环境下,西藏民众须摄入高脂肪、高糖类食物,但蔬菜瓜果稀缺,藏茶成为调和分解油腻、补充维生素的必需品。

“藏茶与藏族民众生活需求的完美结合,是先人智慧的结晶。”雅安市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开义说,历史上雅安茶号和藏地交流密切,根据藏族民众需求,一遍遍调试口味,调整工艺。

茶叶进入西藏的时间,目前普遍认为是唐贞观十五年(公元641年)。据《西藏政教鉴附录》记载,“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”。陈开义认为,当对藏茶的追溯上升到大历史的维度,“藏茶”便不只茶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,以及汉藏交往的历史见证。

唐代以降,茶叶成为沟通内地与边疆的重要媒介。北宋在雅安设茶马司,蜀地与藏地畅通“茶马互市”的商贸往来。

千百年来,茶马古道上人流马匹络绎不绝。背夫们从雅安出发,负荷两三百斤捆扎紧实的条茶,走入崇山峻岭之间。“到了康定,就要把条茶外包的竹篾割开,装进牛皮做的茶包,给牦牛驮,因为牦牛横冲直撞,牛皮包撞不烂,茶包才能到西藏。”雅安多营镇“茶背子”牟文严告诉记者。

20世纪50年代,随着川藏公路通车,背夫们嶙峋的身影和马帮们哒哒的马蹄声一起消失。如今,只有些许古道遗迹和亘古不变的茶香,成为藏茶千年历史的回响。

随着时代发展,藏茶的精细化、高端化需求越发突显。近年来崛起的藏茶行业黑马“头条”茶创始人杨司南认为,以消食祛腻、刮油减脂为特色的藏茶,顺应了现代都市人的健康需求,其销售已不再局限于地域。

“不过,因为千百年来专供藏族同胞,外界对藏茶的了解不多。”在杨司南看来,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藏茶,要走向更广阔的未来,面前或许是一条新的“茶马古道”。(完)

编辑:齐悦

关键词:

x 广告

2022年朔州群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人民公园举行

7月13日晚,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2022年朔州群众文化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人民公园举行。歌舞表演《在灿烂的阳光下》拉开专场文艺演出的序幕

4.2万余名残疾人有了专属辅助器具

市残联辅助器具中心为我提供的这辆轮椅,可以躺可以坐,时间长也不太累。由于交通事故导致高位截瘫,张家口市桥东区重度肢体残疾人边海卧病

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张家口驻防队伍圆满完成任务

近日,在跨省驻防460余天,圆满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森林防灭火、应急救援等安保任务后,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张家口驻防

张家口宣化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全面提升登记服务工作效率

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,半个小时就办完了,没想到这么方便。近日,在宣化区不动产登记中心,前来办理房屋抵押手续的市民孙淑苗高兴地对记者说

助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张家口开展“春风行动”网络招聘活动

为保障企业用工需求,助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,今年以来,张家口市人社部门联合工信、民政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活动。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方地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